研究室

林木种质资源研究室


    林木种质资源与遗传多样性学科是林业研究所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资源收集、评价、保存与可持续利用,森林生物资源与遗传多样性分析评价、种质创新,林木新品种培育和树木引种驯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研究室室主任:郑勇奇。

    林木种质资源是林木遗传多样性资源和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森林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遗传材料。林木种质资源学科是一门以研究林木遗传资源收集、评价、保存和可持续利用为主的集植物生物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培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性学科。主要从事森林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评价、保存与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主要是以林业生物遗传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科学的、系统的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研究于1991年开始。中国林科院林木种质资源研究室是国内最早的林木种质资源研究机构,原为林业研究所的遗传育种二室, 1978年中国林科院恢复时林业研究所就设有此研究室,1997年科研机构改革时改建为林木种质资源与遗传多样性研究室。近20年来林木种质资源研究室先后承担林木种资源方面的国家攻关、科技部条件基础建设平台项目,国家948项目、社会公益项目等各类项目多项;“八五”、“九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参加 “主要树种种质资源库建立技术研究”、“重要树种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和“重要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专题的研究,1999、2000、2001年中国林科院连续得到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的资助,开展林木遗传资源保存、编目与利用的基础研究工作,从2004年至今一直参加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与共享。近15年时间内,中国林科院在全国5个气候带建成各具特色的10个林木遗传资源(活体)保存库,地跨中国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的林木遗传资源库已初具规模,试验保存了主要树种的大群体、种源(林分)、家系、优树、无性系等。已保存乔灌木树种、花卉等76个主要物种遗传资源1.5万份,全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保存了育种材料种质3.5万余份;初步建立了林木遗传资源库的技术体系,研制出中国林木遗传资源保存策略和阶段发展计划,筹建国家林木遗传资源数据库软件系统等,开创了中国林木遗传资源保存、评价与利用的新领域。2005年开通了国内独立域名的林木种质资源的网站(www.NFGRP.com.cn)。

    2006年国家林业局批复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建设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分子测定实验室,由本研究室负责建成并运行,并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授权为知识产权(林木新品种保护)司法鉴定机构。近20年来林木种质资源研究室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出版专著6部,完成林业行业标准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研究方向:

    (1) 林木遗传资源收集、评价、保存与可持续利用:森林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评价、保存与利用的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林木种质资源的科学评价、有效保存与合理利用,增强树种对环境变化(如包括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防止育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多世代周期亏损,修复与扩大其遗传基础,优化基因型与环境的配置,创新优异种质与基因,开发利用具有特殊用途(如生物能源、生物质材料和其他新兴市场需求)的树木种质资源。

    ◎ 林木遗传资源的保存方法,包括异地保存、就地保存以及设施保存,林木遗传资源核心种质的构建以及种质的繁殖技术;品种资源的收集与保存;主要研究对象包括野生植物、珍稀濒危和特有乡土植物、经过遗传改良的新品种、新类型等育种材料。

    ◎ 分子技术在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采用同工酶、DNA等遗传标记分析树种的林木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模式,制定树种的遗传保存和遗传改良策略,研究林木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和手段,遗传测试的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等;

   ◎ 林木遗传资源经济与生态价值的评价与开发,分析评价未被研究过的乡土树种(尤其是特有树种)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及其它可能的价值,提出这些乡土树种的保护、保存与开发利用技术与战略。

    (2) 林木种质资源基础信息平台建设:

    ◎ 建立以互联网网站为主要框架的国家林木遗传资源及信息平台,为科研、生产和决策提供基础信息。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国家林木遗传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维护和及时更新最新数据和研究进展,紧密跟踪国内外研究动态;建立林业生物遗传资源预警系统和应急决策机制

    ◎ 林木遗传资源信息管理、资源安全监测与预警和智能决策系统,本项技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GIS技术建立林木遗传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资源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为政府部门、研究开发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决策、咨询和科普等方面的服务。

     (3) 林木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采用常规育种方法和分子技术,对树木进行遗传改良,实现特定的育种目标。包括遗传变异分析、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育种手段,获得具有优良目标性状的树种、种源、家系、无性系,或具有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树木新品种。研究树木多世代育种中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增益的优化模型,以及多性状选择方法。

    (4) 树木引种驯化:根据气候相似、生态因子匹配等树木引种理论,分析、预测树木引种的潜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树木引种决策支持系统。开展国外优良树种和繁殖材料的引种和国内乡土树种的引种驯化试验,对引种成功的外来树种进行遗传改良。研究园林景观植物引种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理论与方法,开展国际林木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的交换、交流。

    (5) 植物新品种测试技术:主要研究林木新品种DUS测试技术与方法,林木新品种测试指南的编制,林木新品种分子测试技术,林木新品种数字化图像描述与识别技术等。

    (6) 林业生物安全:研究外来树种生物入侵评价技术标准与风险管理,转基因树木的安全性评价与监测技术,林木遗传资源跨境转移与管理等。研建外来树种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利用GIS技术建立外来树种繁殖扩散监测预警系统。

    1997年以来,本学科开始承担培养林木种质资源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任务,至今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 4 名,硕士7名。目前林木种质资源学科在林木遗传资源的收集、评价、保护和利用等领域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研究设备和设施条件方面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研项目

    1.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林木(含竹藤花卉)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江泽慧、郑勇奇,2008.1-2008.12.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林木、花卉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郑勇奇,2006.1-2010.12.

    3.国家林业局948项目,外来木本植物入侵风险预测评估体系引进,郑勇奇,2006-2010.

    4.林业所重点项目,林木新品种鉴定和测试技术,郑勇奇,2008.1-2011.12.

    5.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松新品种选育,郑勇奇,2006.1-2010.12.

    6.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科技项目,北京市外来树种评价、选择及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郑勇奇,2007.1-2008.12.

    7.国家林业局948项目,林木遗传资源监测、评价与管理技术引进,王琦、龚玉梅、郑勇奇,2005-2008.

    8.国家科研院所公益专项,百华花楸引种栽培与种源、家系苗期选择,张川红,2007.9-2009.9.

    9.国家科研院所公益专项,杂交松无性系快繁技术研究,宗亦臣,2007.9-2009.9.

    10.国家林业局标准修订项目,橄榄油、油橄榄果渣油及其检测标准修订,宗亦臣,2007-2009.

获奖成果、论文、专著

    科研成果

    1. 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

    “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研究”成果。围绕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测定、评价与利用相结合的宗旨,研究创建了我国的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研究体系与保存库体系。

  项目首次建成了跨越5个气候带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体系。包括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基本库11个,区域保存库13个(含86个林木良种基地),扩展保存库4个,小型低温保存库1座。覆盖21个省(市、区),代表当前主要造林树种现行利用的种质资源约60%左右。通过异地、原地和设备保存相结合的优化配置,共收集保存308个树种50698份种质资源,其中,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重点树种106个,抢救保存种质资源11040份。

    创新研究林木遗传多样性评价理论技术,运用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学理论,研制林木种质资源界定,分层分类整理整合、归类描述、保存和维护,规范抽样样本容量组合、数据采集及数据库技术等实用配套组合技术,创建了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技术体系。创新研究出“11套保存模式”,以及散生濒危树种“聚群保存”模型。成果水平被鉴定为“整体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

    科学运用表型测定、同工酶和分子标记技术及其耦合研究,开展白皮松、蒙古栎等10多个树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创新研究技术和构建核心种质组合技术,构建核心种质5562份,实现了“以保存最少种质份数,最低遗传重复,达到最大限度保存遗传多样性”的目标,提高了保存效率与效益,在应用理论与组合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

    成果包含研制完成的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系统(CFGIS),以及制定了林木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共收集与整理、登录基本保存库、区域库和小型低温库的林木种质资源信息卡片4.6万余份。实现了林木种质资源的信息化和数据化管理,并已成为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项成果测定、评价和推荐马褂木、桤木、皂荚、白皮松、毛白杨等30多个树种的优异种质108份,其中64份通过了国家与省级林木新品种审(认)定,44份通过国家和省级鉴定或成果认定,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优异种质的平均增益达20%以上,近15年的经济效益累计达48.6亿元,社会、生态效益巨大。

    该项研究从零起步,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色:1)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技术与相关理论研究,结合了研究型保存库与保存技术体系研究,达到研究与保存同步;2)将保存技术研究示范、模式化、区域化(推广),建立保存库体系,达到研究与推广同步;3)对已建立的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体系和保存技术体系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区别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数字化管理,达到了资源保存与数字化管理同步。

    该项研究在中国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体系与保存技术体系等方面做出了首创性贡献,在树种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绩,抢救保存了一大批国家级珍稀濒危树种种质资源。并且在优异种质创新和资源保护、种质资源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创造出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 “国外松多世代遗传改良及培育技术”2002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林科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所等

    该项目为国家“九五”攻关的主要研究内容,采用有性和无性相结合的遗传改良策略,通过研究国外松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性状相关关系,总结提出了国外松中长期育种策略; 引进优良基因资源1400多份;选择出火炬松、湿地松建筑材优良种源8个、纸浆材10个,选育出湿地松、火炬松优良家系47个,优树404株。材积和木材密度增益分别达13%和2.5%以上;建设湿地松、火炬松改良种子园88hm2,预期材积增益达20%。建加勒比松F1杂交组合8个,其材积现实增益比亲本树种大150%.解决了杂种松无性繁殖技术,扦插生根率达80%以上,达到了规模化生产;完成了广东省加勒比松栽培区划,提出了加勒比松林分生长、收获模型;提出了火炬松林分生长、直径结构和产量、产品结构模型;总结提出包括密度控制、地力维护、合理轮伐期的确定等内容的国外松集约经营优化栽培模式。累计推广国外松优良种源、家系种子2.2万kg,营建丰产林22万多hm2;推广栽培技术10万hm2,良种结合良法推广面积2万hm2。综合增加经济收入21多亿元,经济效益显著。与国内外同类树种研究相比,本项目在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基因资源的引进、种子园建设和管理技术、育种群体建设及理论、种间杂交育种与无性繁殖技术、国外松人工林培育技术等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重要针阔叶树种种质资源库建立与保存技术研究 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针对中国森林遗传资源的现状和特点,立足国际同类学科研究的前沿,紧紧围绕重要针阔叶树种种质资源库建立和保存的理论与技术,坚持林木种质资源“保存、评价和利用”相结合的宗旨,系统研究:(1)异地保存与原地保存的建库保存技术;(2)保存、评价与利用相结合的样本策略;(3)保存模式;(4)林木种质资源规范化观测技术;(5)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分子标记技术;(6)林木种质资源信息库建立与应用技术;(7)中国林木遗传(种质)资源保存策略;(8)《重要针阔叶树种种质资源保存、评价与利用实施方案》和《林木种质资源信息库建设实施方案》等。在全国5个气候带建成林木种质资源库体系,建成各具特色的10个保存库,保存41个重要针阔叶树种大群体、种源、家系、基因型等种质共15020份。特点:(1)课题研究结合林业生产和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种质保存库体系与技术研究同步进行,研究、示范和推广相结合;(2)围绕林木种质资源库建立和保存、评价、利用技术,进行8个方面整套技术研究,取得突破,首次提出了完整的资源库建立与保存、评价、利用的技术体系;(3)该项研究起点高,紧紧跟踪国际同类研究的最新进展,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研究成果对保存、评价与利用我国林木种质资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应用研究激发和带动了相关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促进了群体遗传学理论与方法论研究运用的发展,为建立森林遗传资源学学科做出了贡献。应用推广情况:该项成果,已经为国家与地方行业管理部门提供了“森林遗传(种质)资源保护”的决策依据和专家咨询,填补了我国科研与教学的相关学科领域的空白,储备了一大批育种材料及可持续利用资源,部分优良种质已用于育种研究与生产,在指导全国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区域性林木遗传资源保护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技术:(1)科学建立5个气候带的种质保存库技术;种质类型的筛选技术;(2)最大限度地减少基因丢失,保存遗传多样性,配套样本容量组合的原理与技术;(3)按林木特性提出“保存、评价、利用”相结合的保存模式设计技术;(4)林木种质表型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测定与评价的技术规范;(5)软件系统内林木种质性状字符、代码、规范以及系统结构、控制结构、信息评价、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技术。

    创新点:(1)在全国五个气候带建成10个各具特色的林木种质资源库,共保存了76个重要针阔叶树种内各层次种质资源共计15020份,营造保存林3847.6亩,属于世界上保存树种最多,保存面积最大,保存种质资源最完整的林木种质资源库;(2)运用群体遗传学理论,结合林木遗传多样性剖析与实验研究,首次研究出种/群体/家系/个体的组合样本容量,是林木种质资源研究关键技术的新突破;(3)“保存、评价、利用”相结合的PTF10种保存模式,解决了当前林木种质保存的“保存是负担”、“保存与利用矛盾”等重大难题,国内外属于首次;(4)在繁殖群体瓶颈效应等理论应用研究方面有新发展,为林木种质研究、群体遗传学与林木育种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创了新途径;(5)将技术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及宏观决策研究有机结合,使保存种质与育种利用、育种材料储备相结合,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6)研究制定的《重要针阔叶树种种质资源保存、评价与利用实施方案》、《林木种质资源信息库建设实施方案》科学实用,为生产实践提供了有效方法。

    4. 中国林木育种区区划 1996年获 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完成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所

    本项目根据国情、林情及自然规律研究确定中国林木育种区区划的定义、原则、方法、程序和关键技术, 采用定量区划为主, 定量与定性区划相结合的方法。内含4 个方面研究内容的连锁和组合: (1)以全国678个气象台(30年资料)为样本, 各样点15个生态因子, 通过因子相关分析, 结合主成分分析, 降维成1元复合生态梯度值 (EGA), 勾画出生态梯度等值线地图。(2)通过样本的EGA及其对应的经度、纬度、海拔高, 运用样条函数内插法等估算出全国97 000 个网点预测值, 每个网点覆盖面积约10×10 km。自动生成彩色和黑白的中国复合生态梯度地图。(3)拟合生态梯度地图与生态梯度等值线图, 采用大值和小值两重区划, 划出生态梯度框区约200个, 完成定量区划。(4)采用不同分布区的13个树种种子区划、17 个树种种源区划及全国林业区划等多种相关区划图进行拟合,兼顾行政区划, 完成定量区划与定性拟合区划的初稿。征求修订意见, 评议与咨询论证定稿。研究确定中国林木育种区的“3+1”区划等级和评价标准, 共划分出10个林木育种大区, 97个林木育种区, 74个亚区, 同时认定31个省(市、自治区)为组织林木育种的基本区。区划结果绘制出“中国生态梯度图”、“中国林木育种区图”, 以及4套表格。 研究提出了区划应用理论、生态育种衍生应用技术, 以及各省(市、区)进一步区划省级林木育种亚区的技术标准。该研究成果系国内首创, 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关键技术: (1)生态因子选择和降维技术研究。确保n维生态因子降维成1元后信息损失量最小; (2)自动生成生态梯度地图(等值线图)及定量区划技术; (3)育种区分类评价和应用的技术。创新点: (1)在定量区划技术上有新突破。将15 个生态因子降维至1维复合生态梯度轴(EGA), 首次研制出生态梯度地图。应用插值拟合, 自动生成复梯度地图, 定量区划和多图叠合相结合, 区划研究的方法论具有创新性。(2)首次建立了中国林木育种区的分类、 评价系统。研制的林木育种区“3+1”区划等级和评价标准, 促进我国林木育种研究和良种事业走上以生态为背景、遗传改良和“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科学轨道。(3) 首次确定了中国林木育种区育种策略和育种目标, 为林木育种多级试验设计、遗传资源保存与利用、良种繁育中心基地建设以及林木育种研究及其科研管理等提供了技术(指导)依据。

    5. 桉属树种引种栽培的研究 1995年 林业部科技进步 二等奖;1996年 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

    该项研究依据地区特点, 分析国内桉属树种改良和栽培存在的问题, 借鉴国内外桉树、杉木、杨树等树种良种选育和丰产栽培研究的成功经验, 组织多学科研究人员, 深入开展了桉属树种、种源和家系的引种、选种和杂交育种的林木改良系列试验研究, 在此基础上对入选的优良树种、种源进行壮苗培育、速生丰产综合配套技术的试验研究。历时9年的攻关, 在不同生态区建立了30个试验基地, 营造试验林47个, 159.26 hm2, 从国外引进74个桉属树种、388个种源和1 301个家系, 选育出尾叶桉等适宜扩大栽培的14个优良树种、49个优良种源和89个优良单株。总结了壮苗培育、幼林施肥、林地生物培肥、虫害防治等速生丰产栽培配套措施。该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关键技术: 树种、种源、家系的筛选试验, 优良树种、种源的利用与幼林施肥。采用多学科配合、广泛引种、多点试种筛选、引种与选育结合、选育与丰产栽培结合、试验与推广结合的方法, 筛选出适宜华南扩大栽培的14个优良树种、49个优良种源和89个优良单株; 提出了低海拔尾叶桉种源和低纬度细叶桉、赤桉种源适宜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发展;建立了20 hm2多种源多家系的尾叶桉、蓝桉实生种子园; 低温干燥贮藏42个月的细叶桉和窿缘桉花粉生活力分别达81.6 %和89.3 %; 提出了桉树的施肥组合及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最突出的特点: 充分利用时空, 把树种与种源、种源与家系相结合同步筛选, 缩短选种周期5~6年, 提出研究与推广、示范与生产相结合的有效办法, 建立了研究、推广、示范、技术咨询、承包和开发的体系。

    6. 湿地松、火炬松种源试验:1992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简介:该项成果采用湿地松、火炬松原产地(美国)全分布区不同种源天然林和经改良的种子, 在13个省区分别不同气候区和自然地理类型区, 设30处试验点, 开展了2次全分布区和1次集中分布区种源试验。用乡土树种马尾松和早期引种的2个国外松母树的子代参试。经过8年的研究, 初步摸清了湿地松、火炬松在我国的地理遗传变异规律, 为制定这2个树种改良利用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我国南、中、北亚热带不同气候区, 从生物量、适应性、抗性与干形综合评选出不同地区的优良种源, 其增益分别为25%、19.5%, 并提出了2个树种适宜发展的栽培区域, 为有关省(区)造林提供了“适地适树适种源”的科学依据;建立了155 hm2的试验林与基因库, 为今后育种繁殖利用提供了一批来源清楚的材料。该成果已被林业部林木种子公司采纳利用, 从而避免了种子进口和分配使用上的盲目性, 明显提高了经济效益, 达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接近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1)改进了两树种在美国单一开展种源试验的方法, 采用种源试验与树种对比同时进行, 选用不同遗传水平的参试材料开展3次试验, 具有时间与空间的重复, 结论得以验证; (2)提出了在我国湿地松种源呈随机变异, 火炬松种源间差异显著的地理变异规律, 为种植国外松的广大地区按气候带综合评选出生长快、抗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种源; (3)确定了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各自适应的种植区; (4)证实了我国早期引种的湿地松、火炬松并非来自优良种源或优良母树, 因而种植价值和树种改良价值低这一结论。

林木种质资源室代表性论文:

    1.郑健,郑勇奇等,花楸树嫩枝繁殖扦插技术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2009,

    2.郑健,郑勇奇等,花楸树天然群体结构与遗传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2008

    3.王琼,郑勇奇等,分子标记技术在树木新品种鉴别中的应用 ,林业科学,2008

    4.张川红,郑勇奇,外来树种生物入侵评价技术指标体系 ,林业科学,2008

    5.张川红,郑勇奇等,刺槐对乡土植被的入侵与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

    6.张川红,郑勇奇等,暖温带不同地区青檀形态性状分,林业科学研究,2008

    7.宗亦臣,郑勇奇,戴智明等,杂交松采穗圃营建与管理技术研究,林业实用技术,2008

    8.龚玉梅、王豁然、郑勇奇等,林业领域中的生物安全性及相关政策综述,林业资源管理,2008

    9.Zheng Y.Q., Zhang C.H. et. al.,Application of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techniques in plant variety identification in China. ,UPOV workshop on BMT application in plant variety protection.,2007

    10.郑健,郑勇奇,吴超等,花楸树地理分布及天然更新方式研究,林业科学,2007

    11.宗亦臣,郑勇奇,戴智明等,杂交松扦插繁育技术研究,林业实用技术,2007

    12.吴超,郑勇奇,郑健等,花楸树果实浸泡液的萌发抑制作用,中国农学通报,2007

    13.宗亦臣,郑勇奇等,新银合欢在元谋干热河谷地区天然更新的初步研究,生态学杂志,2007

    14.郑勇奇、张川红,外来树种生物入侵研究现状与进展,林业科学,2006

    15.宗亦臣, 郑勇奇, 张川红等,外来树种马占相思自然繁殖更新研究,林业科学,2006

    16.刘宁,郑勇奇,张川红,等,广东江门地区雷林1号桉的自然更新与扩散,林业科学研究,2006

    17.付增娟、张川红郑勇奇等,黑荆和银荆的繁殖扩散与入侵潜力,林业科学,2006

    18.张川红,郑勇奇等,北京地区火炬树萌蘖繁殖扩散研究,生态学报,2005

    19.郑勇奇、郑志华、郑洪涛等,英、拉、汉树木名录电子词典研制,林业科学研究,2004

    20.郑勇奇,加勒比松杂交育种现状及发展对策的探讨 ,林业科学研究,2003

    21.Zheng Y.Q.,Family outcrossing rates of Pinus caribaea Morelet var. caribaea in seed orchard and natural populations,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

    22.顾万春,Current status of conservation and research of forest genetic resources in China (英文),ICGR(IPGRI)会议论文集[C]IPGRI(2001),2001

    23.李斌, 顾万春, 夏良放等,鹅掌楸种源材性遗传变异与选择,林业科学,2001

    24.李斌,顾万春,夏良放等,鹅掌楸种源遗传变异与选择评价,林业科学研究,2001

    25.王军辉, 顾万春,夏良放等,桤木种源(群体)/家系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林业科学研究,2001

    26.顾万春等,皂荚优良产地和优良种质推荐,林业科技通讯,2001

    27.郑勇奇,用遗传标记监测不同环境和经营措施下的加勒比松森林群体遗传动态 ,生态学报,2001

    28.张川红,郑勇奇,加勒比松及其杂种的无性繁殖,世界林业研究,2001

    29.王军辉, 顾万春,李斌等,桤木优良种源/家系的选择研究 ,林业科学,2000

    30.顾万春,中国森林遗传(种质)资源保存与研究现状,世界林业研究,1999

    31.Zheng Y.Q and R. Ennos,Changes in the variability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Caribbean pines (Pinus caribaea Morelet) populations under domestication.,Theo. Appl. Genet.,1999

    33.Zheng, Y.Q. and Ennos, R,Changes in the mating system of populations of Pinus caribaea var. caribaea under domestication ,Forest Genetics,1997

    34.顾万春, 李斌等,生态梯度轴(EGA)区划林木育种区的研究,生态学报, 17(2),1997

    35.Zheng Y.Q. ,Lindgren, D. Rosvall, O and Westin J,Combining genetic gain and diversity by considering average coancestry in clonal selection of Norway spruce. ,Theo. Appl. Genet. ,1997.

    36.Zheng Y.Q. Richard E. and Wang H.R.,Provenance variation and genetic parameters in a trial of Pinus caribaea var. bahamensis Barr. and Golf. ,Forest Genetics.,1994.

    37.郑勇奇、王豁然,张荣贵,马庆生, ,史密斯桉等23种桉树引种试验研究,澳大利亚阔叶树研究论文集,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38.郑勇奇、王豁然、王志和等,云南楚雄州地区桉树引种试验 ,澳大利亚阔叶树研究论文集,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39.顾万春等,生态梯度轴(EGA)用于森林生态遗传的研究[ II. EGA(CA)],生态学报,1993,13(2).

    40.王豁然、郑勇奇、臧道群等,蓝桉地理种源试验,林业科学研究,1992.

    41.王豁然、郑勇奇、王维辉,山地木麻黄及其它六种木麻黄在中国南部的生长表现,林业科学,1992.

    42.顾万春等,生态梯度轴(EGA)用于森林生态遗传的研究[ I. EGA(PCr)],生态学报, 12(4) ,1992.

    43.顾万春等,刺槐无性系G×E互作的研究,林业科学研究,1991, 4(6).

    44.顾万春,森林遗传资源保存的现状和策略,世界林业研究,1990, No.3.

    45.顾万春等,毛白杨无性系选育研究,林业科学研究,1990, 3(3).

林木种质资源室代表性著作:

    1. 郑勇奇,《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郑勇奇、王豁然,《他山之玉:外来树种引种栽培与利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 顾万春著,《统计遗传学》,科学出版社,2004.

    4. 王豁然,郑勇奇,魏润鹏.《外来树种与生态环境建设》,中国环境出版社,2002.

    5. 顾万春.《森林遗传学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6. 顾万春.《中国林木育种区区划》,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7. 潘志刚、游应天主编.《中国主要外来树种引种栽培》,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编制的标准:

    1. 国家林业局林业行业标准《转基因森林植物安全评价技术规程》,编号:2007年发布,完成人:郑勇奇、张川红、王琦、杨锋伟、王豁然、智信、龚玉梅。

    2. 国家林业局林业行业标准《外来树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入侵风险评价技术规程》,编号:通过专家审定,完成人:郑勇奇、张川红、王豁然、付增娟等。